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房颤自动检测算法
房颤(Atrial Fibrillation, AF)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,严重的可造成卒中,所以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。心电图(Electrocardiogram,ECG)广泛用于诊断包括房颤在内的各种心功能障碍,移动端的普及更是使得单导联ECG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。然而,单导联ECG记录的心电信号一般信噪比和频率均较低,并且存在不规则的噪声,直接用于AF的诊断较为困难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(Deep Neural Network,DNN)的房颤检测算法(DHB),通过切片、编码、聚类和分类等过程完成心电信号的编码和解码,可以从单导联ECG数据中直接检测受试者是否存在房颤。目前,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在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(BMEF)》期刊上。
DHB检测算法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4步,具体实验通路见图1。(1)原始信号切片:为了获取长心电图中的时序子序列,采用随机切片、R峰检测或者心跳提取的方法来获取可变长度的短时序列信号。(2)提取特征:将时序子序列通过自编码网络来提取特征。(3)聚合特征:聚合所有的子特征来表示整个信号。(4)分类:采用DNN网络来进一步解码特征,检测是否是房颤。
图1 DHB检测算法的实验通路
本文在Cardiology Challenge 2017、MIT-BIH Atrial Fibrillation Database和MIT-BIH Arrhythmia Database三个数据集进行了实验。结果表明,DHB算法在单导联ECG数据上检测AF的准确率达到了90%,优于现有的心电处理算法。此外,本文还观察到AF的发生与指示性心跳形态特征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。这些特征可以补充心律和心率的信息,这对AF的检测是非常有用的。
图2 不同算法在不同潜在空间特征数目d下的ROC曲线
原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34133/2022/9813062
END
About BMEF
BMEF(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》)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(SIBET CAS)与美国科学促进会(AAAS)/Science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国际学术期刊。期刊旨在为生物医学工程这一交叉学科提供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,以推动领域内的科学家、工程师和临床医学专家及时地交流,共同促进人类健康。关注在致病机理研究和疾病预防、诊断、治疗及评估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,包括概念、设备、材料、组织、过程和方法。致力于报道临床前的基础研究、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的成果。
期刊网址:
https://spj.sciencemag.org/journals/bmef/
投稿网址:
https://www.editorialmanager.com/bmef/
欢迎各位同仁踊跃投稿!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文章原文
点击“在看”,助力传播